2025年11月13日至15日,由中国艺术研究院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》编辑部与河北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定位与专业建设研讨会”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。本次会议列入中国艺术研究院2025年年度会议规划,汇集教育部、文化和旅游部、各省教育主管部门、行业协会及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,对我国非遗学科建设、专业发展及人才培养体系展开专题研讨。萍乡学院艺术学院教师周荣一受邀参会,并在分论坛中作专题发言。

学校与学院高度重视非遗教育与相关学术交流,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国家级行业研讨,不断推动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纵深发展。作为艺术学院美术学教研室主任,周荣一老师长期深耕非遗教育实践,此次参会前系统梳理了学院在课程建设、实践教学与区域文化研究中的探索成果,为专题发言奠定了扎实基础。


研讨会于14日上午正式开幕,中国艺术研究院及河北美术学院相关领导致辞,教育部高等教育司、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等部委代表,以及河北省教育厅、文化和旅游厅领导出席。此次会议列入中国艺术研究院2025年度会议规划,吸引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、南京艺术学院等在内的全国67所高校的专家学者参会,参会阵容强大,涵盖艺术类、师范类与职业类院校,以及行业机构代表。
开幕式后,会议进入主旨发言环节。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项兆伦,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心峰,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梁玖,复旦大学教授杜晓帆(线上),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楚小庆,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户晓辉,以及山西大学教授段友文等多位国内非遗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“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定位的理论探索”作专题报告。专家们从非遗系统性保护、多学科知识体系构建、文化遗产学科发展路径以及中国人文艺术传统等方面展开阐述,一致指出非遗学科具有高度的交叉属性,其建设需吸纳艺术学、民俗学、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,并在文化学、大遗产理论与国家文化战略框架中找到自身定位,以推动专业建设、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的系统化发展。




在分论坛“专业建设经验交流”环节,我院周荣一老师作题为《萍乡地域文化资源在高校非遗教育中的实践与创新》的专题发言。周老师围绕萍乡地域文化特质、高校赋能本土文化资源、非遗课程建设以及校地协同育人机制等方面展开,重点介绍了我院在非遗融入课程体系、实践教学、产学研合作及文化服务社会等方面的成功经验。

周老师的分享受到了参会专家的高度关注。与会学者认为,萍乡学院依托地方文化资源开展的教学实践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,为高校非遗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生动案例。
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非遗学科的学术交流与专业协同建设,为高校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化非遗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。我院教师受邀参会并作专题发言,体现了学校在非遗教育实践中的积极探索,以及在区域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方面的责任担当。
艺术学院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,继续深化非遗教学改革,拓展校地合作深度,推动地域文化资源活化利用,为构建中国特色非遗学科体系贡献更多力量。
撰稿:涂馨文
一审:吴佳颖
二审:李昌晓
三审:丁勇